Thursday, February 08, 2007

祝丫头生日快乐!






傻丫头,生日快乐!更愿从天父而来的平安和喜乐与你同在!

>> 阅读全文……

Sunday, February 04, 2007

个性Google的双刃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九百多年前的一个中秋夜,苏居士喝了一晚上的酒,大醉,又想起了自己多年未见的弟弟,触景伤情,很是感慨,一不小心就留下了这曲千古绝唱。本就是好词,九百多年以后个性王菲又用自己独特的嗓音演绎了一番,更是别有一种味道。当然,本文不是要在这里赏词听曲,只是想借东坡先生的意境也来聊聊这自古难全之事。

keepwalking的Blog上看到Gmail无故被禁的消息,让我想起了几个月前出于访问速度考虑把原本放在Flickr上的Blog图片转到了Yupoo上,这家仿Flickr的照片分享网站做的还是有几分神似的。不幸的是我刚搬过去没几天Yupoo就告诉我说在搬迁过程中工人不小心把他们的一个阵列柜给损坏了,我心想坏就坏了你快点修好就成,让我气愤的是几天后当我打开自己的Blog发现页面被弄的面目全非(截图1234),我不能确定是技术问题还是Yupoo有意借此宣传自己,心里连呼“靠不住!”,赶紧换回到Flickr。

事情都有双面性或多面性,当我看好Yupoo访问速度的时候,却忽略了它的不成熟,结果一次人为的磕碰让所有好的体验都消失了。我欣赏Google这家公司的个性,向往它的文化,喜欢使用它的产品,从SearchGmailBloggerDocs & Spreadsheets等等,甚至把Gmail和Docs作为工作常用的工具……当我欣喜于Google一次又一次推陈出新的时候,当我将越来越多的重要的隐私的信息交给它保管,越来越信任它的时候,如果忽然有天发现它无法访问了,天灾也好人祸也好,结果是它不能再给你提供正常的服务。而它的服务是免费的,我只它千万使用者中的一个,人微言轻,而且似乎没有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让我可以告诉它它的服务出了问题,因为免费似乎它也可以不负责任,但故障却在真真切切的影响着我,无法及时找到资料,无法及时跟客户或朋友联系。过度的信任变成了依赖,依赖让本是服务的工具开始影响甚到左右使用者。更可怕的是,如果有天它不再坚持不作恶了,它数据库里可是有足够多的有关我的资料,正像有网友说的有一天你会发现Google会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还有一点,如果上面说的都还只是假设或是个别现象的话,这一点却时时刻刻在发生着,那就是Google在悄悄改变着我的习惯。用惯了Gmail如果再用163或tom邮箱话,会禁不住问为什么不经我同意却在我的信件中加载广告?为什么强制在我的信箱发送推广邮件而且我连删除它的权利都没有?为什么附件一定要下载下来才能看?为什么我想找封几个月前的邮件会这么难?为什么即使发给自己的邮件也半天收不着?不想再使用的时候我该怎样删除它,难道只能等几个月不登陆让其自动注销?以Blogger或Gtalk为例也一样会有很多为什么。为什么?有个性的Google让我变得“不切实际”了,让我误以为世界真的是平的,让我差点忘了当很多人认为再怎么样也不能这么着的时候还有很多人已经在做着我就这么着看你能怎么样的事情。

当梦想照进现实,我得感谢GFW、感谢地震、感谢Google的不正常,正是它们的提醒让我认识到其实咱就像是跟朋友下了次馆子,偶而奢侈了一回,但回过头来还得续继萝卜咸菜的正常生活,千万千万别拿下馆子的标准来要求生活。

P.S:刚看到被封的Gmail解禁了。我还是相信,Google比任何一个人都不希望它的服务出问题,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希望的。

>> 阅读全文……

Saturday, February 03, 2007

从《24小时》谈“小家之爱”

刚刚看完《反恐24小时》第三季,有关美剧《24小时》的评论已经太多了,真正如何你只有自己看了才知道。我的感受是:好!值得看!相比而言,国内所谓大制作的剧集与其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杰克和东尼分别在第一季和第三季中有一段相同的经历,即亲人被恐怖分子抓为人质,并以此要挟他们为其做事。杰克和东尼作出了同样的选择:暂时让步于恐怖分子,保住家人性命。他们在恐怖分子和反恐小组CTU之间周旋,并最终将家人救出。(杰克的妻子被杀可以说是意外,妻子大难不死,在CTU本以为安全了,却被原是内奸的情人灭口,这对杰克来讲实在鞭长莫及、所料非想的事。)第三季最后东尼很有可能因此被以叛国罪名起诉,正如剧中所说他置米歇尔的安危于国家利益之上(米歇尔,东尼的妻子,被恐怖分子挟为人质),并因此错失控制住恐怖头目的最好机会。

我们社会的主流意识似乎很热衷于宣扬“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如某领导病倒在工作岗位上、教师为了学生顾不上照顾自己的孩子、洪水面前党员官兵舍小家为大家…… 我会感动于作为个体的人为大家所作出的牺牲,但很不认同主流对这种“牺牲”的大肆宣扬,弄得好像非此不可一样。危难面前,生命是平等的,不应该因身在局中而让“小家”的生命理所当然的退让。如果在面临选择时能更多的从生命优先的角度去权衡,如果走三步就能救家人性命就不必走十步去先解他人危难,如果身体不好却硬要强撑做事不如治好了再为人民服务,如果一份工作非要有限的人在有限时间以有限的方式去完成,换个角度看是不是可以说我们体制太不完善了呢?

“为大家”不一定非“舍小家”不可,不“舍小家”才能在“为大家”的时候无后顾之忧。相信会爱小家的人也会更爱大家。可怕的是,很多时候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奉献成了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和学雷锋、为人民服务以及过年在镜头底下给贫困户送大米一样。我的观点可能极端和片面了些,或许,某种意义上热衷宣扬“舍小家为大家”跟“学生们不要动,让领导先走!”一样,它让我们看到这个体制本质上对生命的不尊重。

BTW: 在Google里搜“让领导先走”,Google会休克数分钟让领导先走。一不小心Google成了敏感信息的探测器。至此,我只能说自己在做梦,前文内容纯属梦呓,连“让领导先走”都提不得,还奢求什么尊重生命!

>> 阅读全文……

Friday, February 02, 2007

丧礼,离纪念已很远

厌世辞尘难等九十寿,伴祖而归不想零七春。─── 这是在女友家参加爷爷丧礼时看到的一幅挽联。老人家已经八十九岁了,大年三十过生日,离九十高寿只不到一月时间。依当地习俗高龄老人的丧礼要办得隆重些才好,所以爷爷去世后在家放了六天后才下葬。

丧礼期间请有道士作法,还有乐队、腰鼓队助兴。乐队吹拉弹唱主要是配合道士或祭祀礼程的需要,门口的大喇叭里不断地传出用VCD播放的音乐恐怕就是纯粹作烘托气氛之用了,只是选播的乐曲实在是不伦不类,有哀乐更多的是流行歌曲和半荤半素的民间情歌,偶尔夹杂几首寺庙中和尚唱的那种应该是叫颂经曲的吧。

湖南本就多产炮竹,丧礼期间鞭炮没停响过,亲友到来离家老远就开始放,主家听到响声也开始鸣放,两相呼应。还见到一种被称为“铳”的东西,直接装火药的,有专人负责。是根一端开有三个圆孔的铁棒,从截面看三个圆孔均匀分布,孔深约近二十公分,孔底留有一小孔以装引线用。放好引线后,将火药分别装入三个圆柱形的孔腔中压实了再用纸塞住孔口,燃放的时候装火药一端的朝天,单手握住三眼铳的另一端,在点燃引线后爆炸的瞬间手臂要顺势回收缓冲以免被爆炸的后推力伤及身体。声音很响,不论室内室外都能感到地会随之一动。装好一铳可连续鸣放三次,三响一组,每有亲友来都至少要响三响。

同姓的族人还组织了舞龙,门口的空地上金龙狂舞和腰鼓队一起吸引着乡亲们将其团团围住。腰鼓队刚到的时候会从远处一路敲舞着走来并直进灵堂,然后围着棺木转圈,我到现在都想不明白的是一群浓妆女子在死者面前又扭又唱,如此折腾究竟是对死者的尊敬还是戏弄?整个丧礼期间,一日三餐的伙食由专人承包,主家提供材料,承包者以每桌不到十元的价格收取服务费。远亲近邻所有人都可以在此用餐,所以吃饭的时间也是人最多的时候。最开心的当属孩子们了,对他们而言无论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是尽情戏耍的天堂。

一场丧事下来要用去主家几万元的费用。有习俗说高龄老人的丧礼是喜丧,寿终正寝并不是件很让人悲伤的事情。爷爷是患病多年终不治而去的,病痛的折磨和死亡临近的恐惧除了爷爷自己 活着的人又有几个能体会的到?而这场热热闹闹的隆重的丧礼只是秀给活人看的俗定的过场而已,追悼会上村领导的致词更是形而式之(因爷爷曾当兵多年才得享此优待)。

老人亲生的儿女有三个,大儿子和女儿早年都被爷爷按排好工作“农转非”了,现在一个某国企里身居管理职位一个嫁到周边城市安家乐业。女友的爸爸排行第三,算是三子最没出息的一个,因小时曾患病直至今日都常常是是而非很少过问家中事务。爷爷生前病中在前后照顾的就只有女友的妈妈一人,而长子和女儿直到父亲病危才回去看过一次,且来去匆匆。不曾分担照看的责任也很少承担医治的费用,即使最后的丧礼的开销也十之七八是由女友的妈妈筹集的。妈妈也只是个普普平凡的女人,也有心里不平埋怨的时候,只是她最终把该她承受不该她承受的都担下来了。

其实该与不该也都只是世俗的标准和道义的约束,做的到与不到,自己知道老天知道,公道自在人心。也同样是世俗的力量主导了这场离纪念很远的丧礼,其实能生前尽孝已足够,死后简办,入土为安。却死人的丧礼、活人的宴席,女友说没办法,不这样别人会说闲话,在外面的无所谓,在家的人会抬不起头。

其实关于丧礼的更深层的反思是对死亡的理解,我没有参加过主内的丧礼,但听弟兄姐妹描述过,很是向住。人本是尘土最终也必归入尘土,只是信仰上帝相信基督降世救人的人们相信肉体的死只是生命的另一个开始,回到父亲的怀抱是值得庆祝的。所以他们唱歌、祝福、赞美天父,并期待天家的团圆。对于死者而言,即使自知将死也会因知道会去到哪里而不再惧怕。人终有一死,这是上天的命定,健健康康时很少有人会去想自己死后要去哪里,当时日不多时相信也很少有人会不去想死后要去哪里。如果一种信仰可以让人坦然面对死亡,让人真正“视死如归”,这种信仰就值得去了解,单单就这点而言就值得去信。当然,如果真信了,你得到的会远比这丰盛的多。

P.S1: 插图与文章内容无关;
P.S2: 我认为在这种场合拍照有点对死者不敬,但家人似乎更希望有多一点的照片……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