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08, 2007
Sunday, February 04, 2007
个性Google的双刃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九百多年前的一个中秋夜,苏居士喝了一晚上的酒,大醉,又想起了自己多年未见的弟弟,触景伤情,很是感慨,一不小心就留下了这曲千古绝唱。本就是好词,九百多年以后个性王菲又用自己独特的嗓音演绎了一番,更是别有一种味道。当然,本文不是要在这里赏词听曲,只是想借东坡先生的意境也来聊聊这自古难全之事。
在keepwalking的Blog上看到Gmail无故被禁的消息,让我想起了几个月前出于访问速度考虑把原本放在Flickr上的Blog图片转到了Yupoo上,这家仿Flickr的照片分享网站做的还是有几分神似的。不幸的是我刚搬过去没几天Yupoo就告诉我说在搬迁过程中工人不小心把他们的一个阵列柜给损坏了,我心想坏就坏了你快点修好就成,让我气愤的是几天后当我打开自己的Blog发现页面被弄的面目全非(截图1、2、3、4),我不能确定是技术问题还是Yupoo有意借此宣传自己,心里连呼“靠不住!”,赶紧换回到Flickr。
事情都有双面性或多面性,当我看好Yupoo访问速度的时候,却忽略了它的不成熟,结果一次人为的磕碰让所有好的体验都消失了。我欣赏Google这家公司的个性,向往它的文化,喜欢使用它的产品,从Search、Gmail、Blogger到Docs & Spreadsheets等等,甚至把Gmail和Docs作为工作常用的工具……当我欣喜于Google一次又一次推陈出新的时候,当我将越来越多的重要的隐私的信息交给它保管,越来越信任它的时候,如果忽然有天发现它无法访问了,天灾也好人祸也好,结果是它不能再给你提供正常的服务。而它的服务是免费的,我只它千万使用者中的一个,人微言轻,而且似乎没有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让我可以告诉它它的服务出了问题,因为免费似乎它也可以不负责任,但故障却在真真切切的影响着我,无法及时找到资料,无法及时跟客户或朋友联系。过度的信任变成了依赖,依赖让本是服务的工具开始影响甚到左右使用者。更可怕的是,如果有天它不再坚持不作恶了,它数据库里可是有足够多的有关我的资料,正像有网友说的有一天你会发现Google会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还有一点,如果上面说的都还只是假设或是个别现象的话,这一点却时时刻刻在发生着,那就是Google在悄悄改变着我的习惯。用惯了Gmail如果再用163或tom邮箱话,会禁不住问为什么不经我同意却在我的信件中加载广告?为什么强制在我的信箱发送推广邮件而且我连删除它的权利都没有?为什么附件一定要下载下来才能看?为什么我想找封几个月前的邮件会这么难?为什么即使发给自己的邮件也半天收不着?不想再使用的时候我该怎样删除它,难道只能等几个月不登陆让其自动注销?以Blogger或Gtalk为例也一样会有很多为什么。为什么?有个性的Google让我变得“不切实际”了,让我误以为世界真的是平的,让我差点忘了当很多人认为再怎么样也不能这么着的时候还有很多人已经在做着我就这么着看你能怎么样的事情。
当梦想照进现实,我得感谢GFW、感谢地震、感谢Google的不正常,正是它们的提醒让我认识到其实咱就像是跟朋友下了次馆子,偶而奢侈了一回,但回过头来还得续继萝卜咸菜的正常生活,千万千万别拿下馆子的标准来要求生活。
P.S:刚看到被封的Gmail解禁了。我还是相信,Google比任何一个人都不希望它的服务出问题,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希望的。
Saturday, February 03, 2007
从《24小时》谈“小家之爱”
刚刚看完《反恐24小时》第三季,有关美剧《24小时》的评论已经太多了,真正如何你只有自己看了才知道。我的感受是:好!值得看!相比而言,国内所谓大制作的剧集与其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杰克和东尼分别在第一季和第三季中有一段相同的经历,即亲人被恐怖分子抓为人质,并以此要挟他们为其做事。杰克和东尼作出了同样的选择:暂时让步于恐怖分子,保住家人性命。他们在恐怖分子和反恐小组CTU之间周旋,并最终将家人救出。(杰克的妻子被杀可以说是意外,妻子大难不死,在CTU本以为安全了,却被原是内奸的情人灭口,这对杰克来讲实在鞭长莫及、所料非想的事。)第三季最后东尼很有可能因此被以叛国罪名起诉,正如剧中所说他置米歇尔的安危于国家利益之上(米歇尔,东尼的妻子,被恐怖分子挟为人质),并因此错失控制住恐怖头目的最好机会。
我们社会的主流意识似乎很热衷于宣扬“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如某领导病倒在工作岗位上、教师为了学生顾不上照顾自己的孩子、洪水面前党员官兵舍小家为大家…… 我会感动于作为个体的人为大家所作出的牺牲,但很不认同主流对这种“牺牲”的大肆宣扬,弄得好像非此不可一样。危难面前,生命是平等的,不应该因身在局中而让“小家”的生命理所当然的退让。如果在面临选择时能更多的从生命优先的角度去权衡,如果走三步就能救家人性命就不必走十步去先解他人危难,如果身体不好却硬要强撑做事不如治好了再为人民服务,如果一份工作非要有限的人在有限时间以有限的方式去完成,换个角度看是不是可以说我们体制太不完善了呢?
“为大家”不一定非“舍小家”不可,不“舍小家”才能在“为大家”的时候无后顾之忧。相信会爱小家的人也会更爱大家。可怕的是,很多时候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奉献成了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和学雷锋、为人民服务以及过年在镜头底下给贫困户送大米一样。我的观点可能极端和片面了些,或许,某种意义上热衷宣扬“舍小家为大家”跟“学生们不要动,让领导先走!”一样,它让我们看到这个体制本质上对生命的不尊重。
BTW: 在Google里搜“让领导先走”,Google会休克数分钟让领导先走。一不小心Google成了敏感信息的探测器。至此,我只能说自己在做梦,前文内容纯属梦呓,连“让领导先走”都提不得,还奢求什么尊重生命!
by loolee at 11:51 AM 0 comments
Friday, February 02, 2007
丧礼,离纪念已很远
厌世辞尘难等九十寿,伴祖而归不想零七春。─── 这是在女友家参加爷爷丧礼时看到的一幅挽联。老人家已经八十九岁了,大年三十过生日,离九十高寿只不到一月时间。依当地习俗高龄老人的丧礼要办得隆重些才好,所以爷爷去世后在家放了六天后才下葬。
丧礼期间请有道士作法,还有乐队、腰鼓队助兴。乐队吹拉弹唱主要是配合道士或祭祀礼程的需要,门口的大喇叭里不断地传出用VCD播放的音乐恐怕就是纯粹作烘托气氛之用了,只是选播的乐曲实在是不伦不类,有哀乐更多的是流行歌曲和半荤半素的民间情歌,偶尔夹杂几首寺庙中和尚唱的那种应该是叫颂经曲的吧。
湖南本就多产炮竹,丧礼期间鞭炮没停响过,亲友到来离家老远就开始放,主家听到响声也开始鸣放,两相呼应。还见到一种被称为“铳”的东西,直接装火药的,有专人负责。是根一端开有三个圆孔的铁棒,从截面看三个圆孔均匀分布,孔深约近二十公分,孔底留有一小孔以装引线用。放好引线后,将火药分别装入三个圆柱形的孔腔中压实了再用纸塞住孔口,燃放的时候装火药一端的朝天,单手握住三眼铳的另一端,在点燃引线后爆炸的瞬间手臂要顺势回收缓冲以免被爆炸的后推力伤及身体。声音很响,不论室内室外都能感到地会随之一动。装好一铳可连续鸣放三次,三响一组,每有亲友来都至少要响三响。
同姓的族人还组织了舞龙,门口的空地上金龙狂舞和腰鼓队一起吸引着乡亲们将其团团围住。腰鼓队刚到的时候会从远处一路敲舞着走来并直进灵堂,然后围着棺木转圈,我到现在都想不明白的是一群浓妆女子在死者面前又扭又唱,如此折腾究竟是对死者的尊敬还是戏弄?整个丧礼期间,一日三餐的伙食由专人承包,主家提供材料,承包者以每桌不到十元的价格收取服务费。远亲近邻所有人都可以在此用餐,所以吃饭的时间也是人最多的时候。最开心的当属孩子们了,对他们而言无论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是尽情戏耍的天堂。
一场丧事下来要用去主家几万元的费用。有习俗说高龄老人的丧礼是喜丧,寿终正寝并不是件很让人悲伤的事情。爷爷是患病多年终不治而去的,病痛的折磨和死亡临近的恐惧除了爷爷自己 活着的人又有几个能体会的到?而这场热热闹闹的隆重的丧礼只是秀给活人看的俗定的过场而已,追悼会上村领导的致词更是形而式之(因爷爷曾当兵多年才得享此优待)。老人亲生的儿女有三个,大儿子和女儿早年都被爷爷按排好工作“农转非”了,现在一个某国企里身居管理职位一个嫁到周边城市安家乐业。女友的爸爸排行第三,算是三子最没出息的一个,因小时曾患病直至今日都常常是是而非很少过问家中事务。爷爷生前病中在前后照顾的就只有女友的妈妈一人,而长子和女儿直到父亲病危才回去看过一次,且来去匆匆。不曾分担照看的责任也很少承担医治的费用,即使最后的丧礼的开销也十之七八是由女友的妈妈筹集的。妈妈也只是个普普平凡的女人,也有心里不平埋怨的时候,只是她最终把该她承受不该她承受的都担下来了。
其实该与不该也都只是世俗的标准和道义的约束,做的到与不到,自己知道老天知道,公道自在人心。也同样是世俗的力量主导了这场离纪念很远的丧礼,其实能生前尽孝已足够,死后简办,入土为安。却死人的丧礼、活人的宴席,女友说没办法,不这样别人会说闲话,在外面的无所谓,在家的人会抬不起头。
其实关于丧礼的更深层的反思是对死亡的理解,我没有参加过主内的丧礼,但听弟兄姐妹描述过,很是向住。人本是尘土最终也必归入尘土,只是信仰上帝相信基督降世救人的人们相信肉体的死只是生命的另一个开始,回到父亲的怀抱是值得庆祝的。所以他们唱歌、祝福、赞美天父,并期待天家的团圆。对于死者而言,即使自知将死也会因知道会去到哪里而不再惧怕。人终有一死,这是上天的命定,健健康康时很少有人会去想自己死后要去哪里,当时日不多时相信也很少有人会不去想死后要去哪里。如果一种信仰可以让人坦然面对死亡,让人真正“视死如归”,这种信仰就值得去了解,单单就这点而言就值得去信。当然,如果真信了,你得到的会远比这丰盛的多。
P.S1: 插图与文章内容无关;
P.S2: 我认为在这种场合拍照有点对死者不敬,但家人似乎更希望有多一点的照片……
by loolee at 10:32 PM 0 comments
Thursday, January 25, 2007
升级到新版Blogger
刚发布完关于“和谐”的日志,在“已发布100%”的右边看到系统的升级提示,控制台更是有一大块的地方提示用户升级,瞧这阵势想必离强制升级的时间不多了。
升级过程很简单,每步都有全中文介绍,我的贴子数量不多(总共才180多篇),整个升级过程不到一分钟就完成了。除部分中文出现乱码外,暂时没发现其它问题。我先随便选了个新版模板保存,然后再切换至经典模板模式下用原旧版的模板代码重新保存发布,意然就不再乱码了,不知道是什么道理……
升级完成后如果再用旧版帐号登陆,系统会提示您已选用Google帐户做为以后登陆Blogger的帐户,并自动转到新的登陆页面(截图)。
我喜欢新版Blogger的速度,更担心新版的“安危”,树大招风,而且这棵树还显得那么的不和谐。堂堂和谐社会怎能容忍不和谐分子的存在呢…… 之所以依然使用Google的Blogger系统,除使用方便、用户体验好之外,我想心底里我是在用一种不正常的方式去享受所向住的自由。
模版虽没调试好,但看着升级后全新的界面还是有点兴奋,:D 这里抓图纪念一下(点击打开)。新版功能上我喜欢的除了“标签”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存档日志的树形展开功能,感觉比本站搜索还好用,而且如果展开所有贴子单单看着就有一种成就感。美中不足的是展开收缩用的两个三角符号在IE浏览器(7.0以下版本的IE)里看起来会变的很丑,而我却不知道怎样调整,很晕。
还发现一个问题,早先为体验Beta版的Blogger开了个测试帐号,里面转载了些有见地、读起来大快人心但不怎么和谐的文章。最近发现这个Blog常常不能访问或是只打开一部分就卡住了,但同一帐号下的其它Blog却一切正常,所以很怀疑Google在新版Blogger中开始过滤某些内容,或许有天我们的Blogger帐户会像安替的MSN空间一样给单独封掉了。不作恶?恐怕只能跟天下无贼一样仅仅存在理想中。毕竟Google是一家商业公司,在市场面前尤其是一潭混水的大环境中他会身不由己、左右为难。
但愿这只是我多此一举的猜测,我向往和谐,一如我渴望自由。但如果和谐只是被拿来喊口号、装饰门面、假冒伪善的,我会把它当屁一样放掉。只是,放屁之后人会因排出废气而一身轻松,而对于此类屁样的“和谐”,你即使对其置之不理,仍然会像憋了一肚子屁却放不出去,很不爽!
不爽的事多说无益,不幸的事不会因人不喜欢不幸而改变行程,模板的细节调整要过几天才能有时间做了。还记得曾经提到过的这位老人吧,早上得知消息女友的爷爷去世了,今晚就要陪丫头赶回湖南奔丧。世事无常,生活却要继续,不管顺还是不顺、爽还是不爽、和谐还是不和谐!
by loolee at 2:12 PM 0 comments
和谐是个屁
一直很为本民族的文字感到骄傲,方方正正,观其形思其意似乎总能发现无尽的智慧和天机。而老祖宗用方正的文字来记载自己的文明是不是想告诉他的子孙们做人处世也要像方块字一样堂堂正正?!
和谐,本来是多好的一个词——口有米吃,人皆可言!可自从它被人像捧“3个代表”、“8荣8耻”一样给捧红的时候,“和谐”就不再和谐了。
和谐社会、和谐司法、和谐深圳、和谐社区、和谐新农村、和谐人居、和谐校园、和谐春节、和谐网络……像牛皮癣一样的“和谐”此起彼伏,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满城尽飘“和谐”旗,好不热闹!
不知道商标局有没有批准福建人注册“中央一套”牌避孕套的商标申请,loolee倒是建议安全套厂家可以考虑用"和谐一套"、“和谐套套”做商标,然后再想想办法走政府采购路线,政府最好能在酒店、宾馆、校园、发廊、监狱及性从业者出没的地方免费提供避孕套,相信,如果全国人民的性生活都和谐了,社会也一定会和谐不少。
BTW:好像和谐性生活的提法要比和谐社会要早得多吧,事实上也厚道的多!
春风得意马蹄疾,哪管寒室多陋衣?—— 和谐算个屁!
Wednesday, December 27, 2006
地震了又
昨晚,刚从卫生间出来,就听丫头很紧张的样子说:"家里地板刚才又晃了,比上次的还厉害,吓死我了!"为了让我明白晃地厉害程序,她摇摆着我们家的饭桌做演示。当时,我在洗澡,并没感觉到,而丫头正在客厅里跟朋友打电话,就在晃桌子做演示时她手里还握着手机。
今早上班,就在楼下拐角处的墙上看到了署名广东地震监测中心的有关南海台湾南部发生里氏7.2级地震的公告消息,只是字体和纸张都太小,还不如搬家公司的小广告醒目。一路红灯加塞车赶到公司(不知道是不是地震也把红绿灯给震晕了),同事们已经在对昨晚的地震议论纷纷了。打开电脑MSN无法登陆,Gtalk和Skype却可以,Yahoo国际网站无法访问,而且感觉好像打开所有网页速度都比平时慢了不少,中午在Donews看到消息说是地震把海底电缆给弄断了。相比于网络故障不知道又有多少人会因这次灾难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 7.2级啊…… 30年前的唐山地震是7.8级,大地的那次晃动拿走了24万多个生命。
坐在去上班的车上,我没法上不让自己的思绪去搜寻有关地震的记忆。7月份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时候看了凤凰卫视的一系列专题报道,还特意找了有关这次灾难的书来看。唐山地震也就几分钟的事,唐山市就在睡梦中被从地球上抹去了。如果昨晚的地震震中是在深圳,如果没人事先告知预防,也许我和丫头的生命就定格在昨夜八点了,我正在冲凉她在通话中……而此刻也不会再有一个我在思考着刚刚的过去敲打着文字……单单从这一点讲我就应该感谢上苍的眷顾!
灾难离我们一点都不远。常感觉这些这被我们称为"不可抗力"的灾难与我们自己有着某种奇妙的关系,亲密而又严酷,即包容着我们的狂妄和放肆又一笔笔地记着我们的帐,(请原谅我又自觉不自觉的联想到《圣经》,这种信仰已然进入我的生命,不是我自己愿意,而是每每在遇到让我震憾的事情后去思想去分析种种可能的缘由时,最后总会回到祂里面来。)如果说灾难是从造物主来的,那么在看起来无情至极的严酷背后应该有一种沉重的爱,就像小时候第一次从家里偷鸡蛋换钱花被发现后父母严厉的责打一样。我们以为沙漠离北京挺远,今天京城常常黄沙漫天;我们以为我们可以改造自然,时间却一次次的让我们自打自脸!我们本太有限,却总想着人定胜天。在玩沙堆游戏时,我们会随己意弄出各样喜欢的布局造型,不喜欢了,手掌一挥,就可以从头再来。在自然面前,人类自己岂不是跟我们手中的沙粒一样吗,大自然可能只是轻轻活动一下筯骨,我们多少代人一点点建造起来的城池和数十万的生命就归零了。
记忆里,有段时间,应该还是刚懂点事却依然小屁孩的时候,我总是很担心有一天,我们家地里长不出庄稼了,因为村里有家砖窑而泥土都用来烧砖做瓦了,我想砖瓦即使碎了不能用了也还是砖瓦,没法长出粮食。以致于参加工作,接触越来越多的像金属、塑胶、电子器件、光碟之类的高科技产品时,我偶尔还会同样的担心,这些东西可比砖瓦牛逼多了,即使埋在地底下几十年也不会烂。后来我渐渐想明白了,惭愧自己太有限、太杞人忧天。人类发展到今天,不就总是在自已划道道,然后再自己找理由圆说吗。那些牛逼的高科技产品有哪个是人凭空“创造”出来的?离开天上地上地底下这些原有的"原材料"它根本不可能存在,顶多算是改造,不管怎么改怎么变,从哪里来的最终还是要回到哪里去,就像水想扮酷了就变成冰,想妩媚了就变成蒸气,酷累了媚烦了再回到水一样。再打个俗点的比喻就好比每人每天都有的行为一样,吃喝拉撒,进进出出,循循环环,悄然一生。如果只给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折腾"。乱吃东西,坏了肚子,就需要看医生,好东西吃多了,长肥了,又要想法去减。反正就是按自己的“智慧”来,或为名或为利,还常会找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图的是名正言顺,美其名曰:"拉动内需,促进经济"。
当人自以为得了智慧,长了聪明,在大自然的掌心肆意折腾时,造物主却在高处叹息、落泪,甚至发怒…… 父母对儿女说:"孩子,打你,我心更痛,快回来吧!"
BTW:
1、"天"字观形解意,是不是可以理解成“盖过人中至大”的意思?
2、在Luo的Blog上看到这句话"我有了知识,我有了思想,我丧失了信仰。",认为很能表达loolee的意思,存记之。